一年级数学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的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的教学反思

2023-06-16 10:22:10

  一年级数学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的教学反思

1、一年级数学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的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好学科。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其新颖、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豆子”后,我便给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内容如下:可以借助杯子、碗、用手抓等来估计一斤花生米的颗数,把方法、步骤记录下来,可以配上照片或图画,也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等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时,我惊喜万分,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来估算一斤花生米的粒数。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描述到:“先抓一把花生米,数出是多少粒,放到杯子里,再拿一个同样的杯子装满花生米,比较两个杯子的高度,估测出满杯花生米的粒数。再装一装,看一斤花生米能装几满杯,从而估测一斤花生米的粒数。”这么多的步骤学生记得如此清楚,看来“数豆子”这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意外收获这个小小的作业,真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还真是有不少的收获呢!

  我发现学生在数一份花生米时,自觉地运用第一单元中“数铅笔”的方法,有2粒2粒数的、有5粒5粒数的。学习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是非常好的。我发现在利用重量估算花生米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砝码,居然能够想到利用5块巧克力来估测100克花生米粒数的方法,因为一块巧克力的重量是20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有关重量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数学代换的生活原型。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这个学生碰到了类似的代换题目,一定会比别的学生更灵活地解决生活难题,因为他头脑中有代换的生动映象。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标准的统一性也有了体会。如有的学生在活动记录中用到“我狠狠地抓了一把”“平平的一杯”等,也有的学生在结论中明确地指出“每次称量要一致才能准确”。同时,学生还发现“花生个大,数量会少;花生个小,数量会多”这样的问题。

  此外,学生得出结论的科学性令我吃惊。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家一斤花生米的粒数是750粒。”也就是说,学生意识到了花生米颗粒大小的问题。还有的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估测花生米的粒数,所以三个数据都不同。该学生得出结论为“估计一斤花生米约有1000粒左右”“一斤花生米数量大约在740粒至756粒之间”,能够把三次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本身就体现了估算的意义。如果家长能够和学生再讨论一下三次的结果为何不同(让学生知道误差),但又有什么共同点(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相信学生对于估算会理解得更深。

  有的学生在估算完之后,还进行了实际粒数的计量,而且把两次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真正体会到了估算的价值。

  二、存在问题由于估算的数很大,许多学生都列了一个很长的算式,如8个52相加、5个95相加、183+183+183+62=611等,而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善于运用竖式计算。77名学生仅有2名学生想到了估算,可惜没有把估算的过程写下来,说明家长和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总想追求一个更加相对准确的数字。其实,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话,就可以将很复杂的计算转化成很简单的口算由学生自己完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指导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家长的.参与也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全权代理,让学生当个看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操作边记录的好习惯。呈现活动材料时,我们不应一味地追求美观精致,应该呈现学生最原始、最真实的学习材料。

  有的学生把花生米虽然分成了3杯,但每次都数出精确的数,就失去了估数这个活动的意义了。还有一个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而结果竞出奇的一致,仔细观察,个别数有改过的痕迹。为何改数?这显现出对估算及其价值的不理解。

  三、我的思考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到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次估数活动的目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实际数等现象。教师应对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加以说明,这样会对家长和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在活动中发现家长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及对活动背后深层次的思考存在差异,如在规律、误差的分析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收获。我想,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从交上来的材料看,大部分都是打印,配着工整的乘法算式,一看完全是家长包办代替完成这项作业的。怎能体现学生的参与呢?我觉得把学生估算过程的照片照下来贴上,既省事又真实,再配上学生记录的原始数据,不是很好吗?当然,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自己把过程画下来也很好。总之,交上来的材料最能体现出亲子活动的过程才是最好的。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善用教材,凸现课堂的实效性。

  分析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他们对暑假的饮食健康、家居安全、户外安全最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材的基础上认真解读,课文包含着深刻的健康安全教育的丰富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如吃水果要先洗洗,在这幅图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关注饮食方面的卫生问题。所以我善用教材关注学生切实存在的健康安全隐患,凸现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二、 走进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教学内涵。

  健康安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持久的习惯。从学生生活中最简单的吃雪糕入手,教师的说教抵不过雪糕的诱惑,于是我开发资源,用医院里的小病人展现生病的痛苦,引入生活情景,再让学生自我剖析,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善用课堂生成资源,马上进入分析,那你以后还吃这么多吗?让其他学生在身边事例的感染下受到启发,自觉形成不乱吃,不多吃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中明白并知道以后付诸行动。每一个活动环节,落到实处。在认真的倾听,真诚的交流中把健康安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觉去做的习惯。品德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深化,有效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 以“招数”为话题,用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本课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教学深度,设计了“学三招”的活动。

  在“饮食健康”中,通过图片引入生活情景,用简单的“对”“错”的手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全员参与,学生说,教师导,在分析中,引导学生怎样去作,养成今后在生活中自然而然这样做的习惯。

  在“家居安全”中,以“我是小小啄木鸟”吸引一年级小朋友的兴趣,让学生找出“家居”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品德教学追求的境界。

  在“户外安全”中,用“采摘智慧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在合作交流中透视生活的事件,提升生活的经验。

  四、 用课件辅助教学。

  用真实的照片让学生体会不注意健康安全带来的可怕后果;又用动画、卡通图片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景中学到知识,养成习惯。

  板书设计巧妙,寓意深刻。用铺路石,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牢记健康和安全才能铺出一条通向快乐暑假的道路。

  每一节课都是有遗憾的,这节课中,我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有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的勇气,比如购买零食,喜欢的东西吃很多等现象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但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敢承认。教师在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方面还要多做引导。

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求索

  教材呈现形式与训练重点和识字3相同。分别按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日、目”“冫、氵”的演变过程。根据字形的结构规律和每组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与识字3略有不同的是情境图生活气息较浓,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为识字、诵读、练习说话提供了凭借。既然与识字3有相同之外,在教学识字3时就要有意渗透学法,到本课的学习时使学生的自主行为得到有效的发挥。

  教学片断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3,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木字旁和禾字旁的来历?

  生:我知道了和树木有关的字都是木字旁;和庄稼有关的大多数都有禾字旁。

  生:我们还知道两组词串放在一起学习,是让我们区别木字旁和禾字旁。

  生:……

  师:我们是怎么学习识字3的?

  生:(学生相互补充完成)先自己读词串,每个字音读准确,把词语读流利。再结合插图读每组词串,找一找词语之间的联系,然后两组词串进行比较,了解偏旁的来历。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识字4,请你用学习识字3的方法学习好吗?

  生:自读词串。

  师:变换形式检查。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能把每组词串读得正确、流利。现在,你们再读词串,用一两句话说说词串的内容,要用上词串中的词语。

  生: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晴空万里,小艳在这温暖的日子里,洗了一盆衣服,洗好后,挂在衣架上晾晒。

  生:小刚去郊外游玩,站在山顶上向远方眺望,有一位解放军叔叔看到了,以为有情况,架起机枪眯着眼睛在瞄准。(呵呵,有些勉强)

  师:大家仔细看看,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事情吗?

  生:不是的,解放军叔叔不能用枪瞄准小朋友。

  生:……

  生:老师,我发现第一组词串里的词语都与太阳有关。

  生:老师让我们用上词语说图意,还没有让我们说词语与什么有关系。

  师:那好,你们既然发现了规律,就找一找吧!

  生:与太阳有关的字用的是日字旁,与眼睛有关的字用的是目字旁。两个偏旁不能用错。

  生:……

  ……

  师:本课就3个生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生:晒,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不对,应该说太阳从西边落下。

  生:瞄:眼睛盯着禾苗。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读住它。目字旁加上一个苗字就是瞄准的“瞄”字。

  思考:二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以适应三年级识字教学“扶”渐减,“放”渐增这一发展趋势。识字3和识字4既有相同的规律,又有不同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识字3的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减少了教师指导的行为。同时力求体现识用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识字能力。

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组织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此,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6、《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好学科。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其新颖、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豆子”后,我便给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内容如下:可以借助杯子、碗、用手抓等来估计一斤花生米的颗数,把方法、步骤记录下来,可以配上照片或图画,也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等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时,我惊喜万分,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来估算一斤花生米的粒数。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描述到:“先抓一把花生米,数出是多少粒,放到杯子里,再拿一个同样的杯子装满花生米,比较两个杯子的高度,估测出满杯花生米的粒数。再装一装,看一斤花生米能装几满杯,从而估测一斤花生米的粒数。”这么多的步骤学生记得如此清楚,看来“数豆子”这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意外收获

  这个小小的作业,真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还真是有不少的收获呢!

  我发现学生在数一份花生米时,自觉地运用第一单元中“数铅笔”的方法,有2粒2粒数的`、有5粒5粒数的。学习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是非常好的。我发现在利用重量估算花生米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砝码,居然能够想到利用5块巧克力来估测100克花生米粒数的方法,因为一块巧克力的重量是20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有关重量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数学代换的生活原型。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这个学生碰到了类似的代换题目,一定会比别的学生更灵活地解决生活难题,因为他头脑中有代换的生动映象。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标准的统一性也有了体会。如有的学生在活动记录中用到“我狠狠地抓了一把”“平平的一杯”等,也有的学生在结论中明确地指出“每次称量要一致才能准确”。同时,学生还发现“花生个大,数量会少;花生个小,数量会多”这样的问题。

  此外,学生得出结论的科学性令我吃惊。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家一斤花生米的粒数是750粒。”也就是说,学生意识到了花生米颗粒大小的问题。还有的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估测花生米的粒数,所以三个数据都不同。该学生得出结论为“估计一斤花生米约有1000粒左右”“一斤花生米数量大约在740粒至756粒之间”,能够把三次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本身就体现了估算的意义。如果家长能够和学生再讨论一下三次的结果为何不同(让学生知道误差),但又有什么共同点(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相信学生对于估算会理解得更深。

  有的学生在估算完之后,还进行了实际粒数的计量,而且把两次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真正体会到了估算的价值。

  二、存在问题

  由于估算的数很大,许多学生都列了一个很长的算式,如8个52相加、5个95相加、183+183+183+62=611等,而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善于运用竖式计算。77名学生仅有2名学生想到了估算,可惜没有把估算的过程写下来,说明家长和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总想追求一个更加相对准确的数字。其实,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话,就可以将很复杂的计算转化成很简单的口算由学生自己完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指导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家长的参与也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全权代理,让学生当个看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操作边记录的好习惯。呈现活动材料时,我们不应一味地追求美观精致,应该呈现学生最原始、最真实的学习材料。

  有的学生把花生米虽然分成了3杯,但每次都数出精确的数,就失去了估数这个活动的意义了。还有一个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而结果竞出奇的一致,仔细观察,个别数有改过的痕迹。为何改数?这显现出对估算及其价值的不理解。

  三、我的思考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到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次估数活动的目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实际数等现象。教师应对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加以说明,这样会对家长和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在活动中发现家长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及对活动背后深层次的思考存在差异,如在规律、误差的分析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收获。我想,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从交上来的材料看,大部分都是打印,配着工整的乘法算式,一看完全是家长包办代替完成这项作业的。怎能体现学生的参与呢?我觉得把学生估算过程的照片照下来贴上,既省事又真实,再配上学生记录的原始数据,不是很好吗?当然,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自己把过程画下来也很好。总之,交上来的材料最能体现出亲子活动的过程才是最好的。

7、一年级数学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的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好学科。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其新颖、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豆子”后,我便给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内容如下:可以借助杯子、碗、用手抓等来估计一斤花生米的颗数,把方法、步骤记录下来,可以配上照片或图画,也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等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时,我惊喜万分,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来估算一斤花生米的粒数。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描述到:“先抓一把花生米,数出是多少粒,放到杯子里,再拿一个同样的杯子装满花生米,比较两个杯子的高度,估测出满杯花生米的粒数。再装一装,看一斤花生米能装几满杯,从而估测一斤花生米的粒数。”这么多的步骤学生记得如此清楚,看来“数豆子”这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意外收获这个小小的作业,真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还真是有不少的收获呢!

  我发现学生在数一份花生米时,自觉地运用第一单元中“数铅笔”的方法,有2粒2粒数的、有5粒5粒数的。学习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是非常好的。我发现在利用重量估算花生米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砝码,居然能够想到利用5块巧克力来估测100克花生米粒数的方法,因为一块巧克力的重量是20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有关重量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数学代换的生活原型。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这个学生碰到了类似的代换题目,一定会比别的学生更灵活地解决生活难题,因为他头脑中有代换的生动映象。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标准的统一性也有了体会。如有的学生在活动记录中用到“我狠狠地抓了一把”“平平的一杯”等,也有的学生在结论中明确地指出“每次称量要一致才能准确”。同时,学生还发现“花生个大,数量会少;花生个小,数量会多”这样的问题。

  此外,学生得出结论的科学性令我吃惊。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家一斤花生米的粒数是750粒。”也就是说,学生意识到了花生米颗粒大小的问题。还有的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估测花生米的粒数,所以三个数据都不同。该学生得出结论为“估计一斤花生米约有1000粒左右”“一斤花生米数量大约在740粒至756粒之间”,能够把三次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本身就体现了估算的意义。如果家长能够和学生再讨论一下三次的结果为何不同(让学生知道误差),但又有什么共同点(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相信学生对于估算会理解得更深。

  有的学生在估算完之后,还进行了实际粒数的计量,而且把两次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真正体会到了估算的价值。

  二、存在问题由于估算的数很大,许多学生都列了一个很长的算式,如8个52相加、5个95相加、183+183+183+62=611等,而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善于运用竖式计算。77名学生仅有2名学生想到了估算,可惜没有把估算的过程写下来,说明家长和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总想追求一个更加相对准确的数字。其实,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话,就可以将很复杂的计算转化成很简单的口算由学生自己完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指导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家长的.参与也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全权代理,让学生当个看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操作边记录的好习惯。呈现活动材料时,我们不应一味地追求美观精致,应该呈现学生最原始、最真实的学习材料。

  有的学生把花生米虽然分成了3杯,但每次都数出精确的数,就失去了估数这个活动的意义了。还有一个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而结果竞出奇的一致,仔细观察,个别数有改过的痕迹。为何改数?这显现出对估算及其价值的不理解。

  三、我的思考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到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次估数活动的目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实际数等现象。教师应对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加以说明,这样会对家长和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在活动中发现家长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及对活动背后深层次的思考存在差异,如在规律、误差的分析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收获。我想,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从交上来的材料看,大部分都是打印,配着工整的乘法算式,一看完全是家长包办代替完成这项作业的。怎能体现学生的参与呢?我觉得把学生估算过程的照片照下来贴上,既省事又真实,再配上学生记录的原始数据,不是很好吗?当然,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自己把过程画下来也很好。总之,交上来的材料最能体现出亲子活动的过程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