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学反思

2023-06-15 18:12:12

  三年级数学《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学反思

1、三年级数学《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上册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上册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教学反思三年级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今天教学例题:6个人去划船。只需87元,就可以包一条6人座的船。单独买船票16元每人。怎样租船比较合算?对于此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已有涉及,按理说问题并不大。从前面教学可以看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对87元包一条的理解还可以,但对16元1人的理解为1个人乘一条船。在教学过程中我从理解题意到策略分析以及到解题方式都做了引导。出现了187/6=14(元)3(元)16<14故包船比较合算。216*6=96(元)96>87包船比较合算。387/6=14(元)3(元)16*6=96(元)包船比较合算。明显前面两种方法是正确的,第三种方法学生思路还并不明确,对合算的判断还不是很准。然后也对此类问题总结出了几个解决步骤。

  在作业反馈时,发现学生对自助餐、4人一桌每桌48元可以享受同档次的自助餐、明明等8个小朋友、98元/箱每箱7盒、买5盒送1盒这些数及表示的意义不很清楚,当时教师对这也作了提示。但结果是一学生还是对以上意思并不十分清楚。二是学生采取算单位量单价的比较比算单位量的总价比较的正确率高,而且思路也显得清晰一些。三是一部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反思:1、教材的编写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这里学生基本上无城市生活经历。在课堂列举的`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同类型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容易得多,而在作业时就更困难。

  2、虽然教学时注重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对优化不是很强调。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比较单位量的单价对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还与总价的数字较大也有一定联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从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情况不多,还是没有摆脱从教师自我角度去研究学生。有时是一种强加于学生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并不适合。

  3、在建立模型时,教师关注不够,虽然有所涉及,但对于一些理解困难的学生每一步干什么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策略:

  1、要从当地实情入手,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并且要能充分了解学生在那些地方理解困难,要作必要解释,可能时还要列举。

  2、认真钻研教材,不能就教材本身来理解教材。虽然教材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法,但针对学生来说,肯定有优有劣。故要认真研究学生,找出更适应学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能更快更容易掌握。

  3、现在解决问题分散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四大板块中。我们要能从这些例题中为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具体步骤。比如今天这堂课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就可以归纳为:1首先明白这个活动共有几种方式。2算出每种方式的结果(单位量的总价或单位量的单价)3把每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择优选取。

  4、要注意重点部位的强调。学生由于上课专注力一般只在20至25分钟左右。所以重点步骤时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听。可以用改变语速、音量、字的不同标识、反问等形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2、《可能性》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呢?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时,在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到游乐园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并利用帮助两个小朋友解决谁先荡秋千的矛盾,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新的期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准确把握教材,理解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活动的目标,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本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安排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抛硬币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3、《可能性》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可能性与公平性》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 “抛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体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今天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整个过程,既兴奋又遗憾。

  在第一环节当中,由摸球游戏轻松进入课堂。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简单介绍游戏规则之后,我随机叫学生摸球。通过游戏,学生发现,总是老师赢。于是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白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红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不公平。我再次设疑:怎样就公平了,为什么?在讨论中得出:红球和白球同样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同样大了,这样的话就公平了。总体来说,第一环节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也配合得非常好。

  在第二环节的探究活动当中,学生们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在小组长的明确分工下,学生们进行了实验,并及时总结出了实验结果。在总结汇报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观察数学家的实验数据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在这里,我只是让一位同学说了原因,我觉得如果多让几位同学说一下的话,学生们对为什么公平也会理解得更透彻了,这节课的重点也会得到更好的突破。

  第三环节是练习。在练习当中,学生们虽然能准确地感知游戏是否公平,并会设计出公平的游戏。但是学生们不会用准确,条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与我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的有效调控及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课堂生成的资源,并进行利用,因为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源自于学生,是最直接、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的资源。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更应该多学习,多反思。

4、《可能性》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也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本人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摸球,在几个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教学实践中,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教师只让三个学生进行试摸,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奖”这个结论过于仓促,以致班上还有个别孩子心存疑惑,这个环节应该给多数学生提供试摸的机会,然后再产生疑问。在体验“可能中奖”这个环节,教师对于课前需要准备的奖品未作研究,导致摸奖时出现奖品不够,然后很生硬地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我也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游戏,但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是来源与游戏本身的乐趣和刺激,党他们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结果时,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新奇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只好间歇性的透露知识,我告诉他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秘感,学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态。

5、三年级数学《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上册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上册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教学反思三年级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今天教学例题:6个人去划船。只需87元,就可以包一条6人座的船。单独买船票16元每人。怎样租船比较合算?对于此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已有涉及,按理说问题并不大。从前面教学可以看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对87元包一条的理解还可以,但对16元1人的理解为1个人乘一条船。在教学过程中我从理解题意到策略分析以及到解题方式都做了引导。出现了187/6=14(元)3(元)16<14故包船比较合算。216*6=96(元)96>87包船比较合算。387/6=14(元)3(元)16*6=96(元)包船比较合算。明显前面两种方法是正确的,第三种方法学生思路还并不明确,对合算的判断还不是很准。然后也对此类问题总结出了几个解决步骤。

  在作业反馈时,发现学生对自助餐、4人一桌每桌48元可以享受同档次的自助餐、明明等8个小朋友、98元/箱每箱7盒、买5盒送1盒这些数及表示的意义不很清楚,当时教师对这也作了提示。但结果是一学生还是对以上意思并不十分清楚。二是学生采取算单位量单价的比较比算单位量的总价比较的正确率高,而且思路也显得清晰一些。三是一部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反思:1、教材的编写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这里学生基本上无城市生活经历。在课堂列举的`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同类型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容易得多,而在作业时就更困难。

  2、虽然教学时注重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对优化不是很强调。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比较单位量的单价对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还与总价的数字较大也有一定联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从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情况不多,还是没有摆脱从教师自我角度去研究学生。有时是一种强加于学生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并不适合。

  3、在建立模型时,教师关注不够,虽然有所涉及,但对于一些理解困难的学生每一步干什么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策略:

  1、要从当地实情入手,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并且要能充分了解学生在那些地方理解困难,要作必要解释,可能时还要列举。

  2、认真钻研教材,不能就教材本身来理解教材。虽然教材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法,但针对学生来说,肯定有优有劣。故要认真研究学生,找出更适应学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能更快更容易掌握。

  3、现在解决问题分散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四大板块中。我们要能从这些例题中为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具体步骤。比如今天这堂课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就可以归纳为:1首先明白这个活动共有几种方式。2算出每种方式的结果(单位量的总价或单位量的单价)3把每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择优选取。

  4、要注意重点部位的强调。学生由于上课专注力一般只在20至25分钟左右。所以重点步骤时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听。可以用改变语速、音量、字的不同标识、反问等形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6、三年级数学上《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在今天教学例题:6个人去划船。只需87元,就可以包一条6人座的船。单独买船票16元每人。怎样租船比较合算?对于此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已有涉及,按理说问题并不大。从前面教学可以看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对87元包一条的理解还可以,但对16元1人的理解为1个人乘一条船。在教学过程中我从理解题意到策略分析以及到解题方式都做了引导。出现了187/6=14(元)……3(元)16<14故包船比较合算。216*6=96(元)96>87包船比较合算。387/6=14(元)……3(元)16*6=96(元)包船比较合算。明显前面两种方法是正确的,第三种方法学生思路还并不明确,对合算的判断还不是很准。然后也对此类问题总结出了几个解决步骤。

  在作业反馈时,发现学生对自助餐、4人一桌每桌48元可以享受同档次的自助餐、明明等8个小朋友、98元/箱每箱7盒、买5盒送1盒这些数及表示的意义不很清楚,当时教师对这也作了提示。但结果是一学生还是对以上意思并不十分清楚。二是学生采取算单位量单价的比较比算单位量的总价比较的正确率高,而且思路也显得清晰一些。三是一部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反思:

  1、教材的编写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这里学生基本上无城市生活经历。在课堂列举的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同类型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容易得多,而在作业时就更困难。

  2、虽然教学时注重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对优化不是很强调。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比较单位量的单价对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还与总价的数字较大也有一定联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从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情况不多,还是没有摆脱从教师自我角度去研究学生。有时是一种强加于学生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并不适合。

  3、在建立模型时,教师关注不够,虽然有所涉及,但对于一些理解困难的学生每一步干什么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策略:

  1、要从当地实情入手,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并且要能充分了解学生在那些地方理解困难,要作必要解释,可能时还要列举。

  2、认真钻研教材,不能就教材本身来理解教材。虽然教材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法,但针对学生来说,肯定有优有劣。故要认真研究学生,找出更适应学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能更快更容易掌握。

  3、现在解决问题分散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四大板块中。我们要能从这些例题中为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具体步骤。比如今天这堂课解决某种方式的合理性及合算性就可以归纳为:1首先明白这个活动共有几种方式。2算出每种方式的结果(单位量的总价或单位量的单价)3把每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择优选取。

  4、要注意重点部位的强调。学生由于上课专注力一般只在20至25分钟左右。所以重点步骤时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听。可以用改变语速、音量、字的不同标识、反问等形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