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角》数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第七册《角》数学教学反思

2023-06-15 13:55:14

  第七册《角》数学教学反思

第七册《角》数学教学反思

1、第七册《角》数学教学反思

  思考问题:

  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背景介绍:

  “角”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明确角的大小以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初步能力。借此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学生与生活的关系。

  案例简述:

  首先是认识射线、直线。

  课的开始,屏幕上便出现了线段、射线、直线、角这几个图形,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还没等我说明要求学生就已经说了出来,能说当然是好事。

  接下来,就让学生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并说出它的特点;然后延长线段的一端就得到一条射线,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用多媒体演示手电筒发出的光,就可以看成是射线,从而来认识射线的特征;再延长这条线段的另一端就得到一条直线。通过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

  其次是认识角。

  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说角、折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说角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折角是通过动手,让学生用白纸折一个角,体会怎样的图形才是角;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做角是让学生用两条硬纸板和大头钉制作一个可活动的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做好的角来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就要下课了,看着孩子们那活动的认真劲,我很高兴,因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确实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

  案例反思:

  在课后返回教室的途中,班内很活跃的陈超同学轻声地对我说:“老师,我还想去电化室上数学课。”面对这孩子坦率的`话语,我真的感到好惭愧。虽然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待改进,但是孩子们爱上这样的数学课呀,看来我平时的课堂教学确实还需要不断改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身边的生活情境,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点评:

  要活化数学的教学,优化学生的发展,就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提供有趣味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多样化素材,使学生感兴趣,有感而发,有趣而学。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可以学数学,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这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2、第二册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通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先让学生猜猜方盘里的糖果有多少个再确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对100的感知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提出问题,谁能数100个糖果,还能数100个什么物品?学生说很多,有的说100个人、100条鱼、100头牛、100间房子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中的积累,把这种积累经验释放一下,交流一下,很有价值,也体现了100这个数的广泛应用。当然,学生说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物,我们拿来所用,其实我们人身上就能找到100,手指头人人都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我觉得会很亲切、自然,也很有趣味。再通过问学生怎么让大家看到100个手指头?这样用手指头当学具,使学生非常亲切地感受到“数”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身上,自然地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三、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次经历数数的过程,看老师数糖果,数100个手

  指头等,数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体验,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学生必须要亲自去数,所以这一过程很重要。我为学生每桌准备一袋红豆,让他们共同合作,亲自经历这一过程。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出物体的个数,体现数是数出来的。

  整堂课气氛活跃,我与学生融为一体,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迫使我今后应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六年级下册数学第12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一)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源之于生活,悟之于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际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使他们乐学、善学。

  一、教学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1、学生认知负数的最佳起点把握准确。

  负数的本真意义是什么?学生一看到负号,他的第一感觉马上联想到减号。两者虽不能等同,但是否有着本质的联系呢?《九章算术》“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正、负数在生活中的本真原型是:进是正数,出是负数;买是正数、卖是负数;收是正数、付是负数;盈余是正数、不足是负数;强是正数、弱是负数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同样的事,成为应用题,可以用加减符号和数来表示事的意义,而单独用数来表示时就用正负数表示事的意义,两者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可以看作,正负数是应用题中部分条件的截取表示,加减是学生认知负数的最佳起点,它是学生学习负数最佳的逻辑起点和心理起点,有着良好的认知基础。

  2、重点把握到位。

  《认识负数》这个内容的重点并不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要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所以,整节课中我紧紧围绕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接触、认识、研究,课中才有了学生深刻的感悟:“增加赢利可以分别用正数表示”、“减少亏损可以用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二、课堂教学上的成功之处

  1、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来看,课堂是灵动的。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师生配合较默契,课堂上学生能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解答,有不同观点,有所讨论,对知识的理解有所加深。学生举了很多有关负数的例子,迁移到生活,运用到生活了,也乐于去观察生活了。

  2、从练习的目的性来看,练习是有效的。

  负数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气温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并在练习中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温度、电梯、海拔高度、营业情况、风向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刘翔跑步中的逆风问题,学生富有情趣的演示,使一顺一逆的相反意义明确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有效地提升了对数学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每个情境都紧密围绕“相反意义的量”有自身的侧重,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负数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更重要的是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本课的缺憾

  纵观整堂课,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有几个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1、学生举的正、负数的例子还是偏向于整数。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数据可能多数偏向于整数,学生思维的定势也可能喜欢举整数的例子,最好是能够多引导学生举各方面的例子,使知识更完善一点。

  2、 如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性做得不够。比如在温度中,只是让个别学生上来指,如果能让学生每人都在纸温度计上先标一标,在小组内讨论你是怎么标的,再反馈,可能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三、课堂改进的设想。

  要更加重视“0”的教学。在教学“0”是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时候,应该在学生标出正数温度和负数温度后,经过学生讨论或分类,认识了“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时候,就即时地让学生认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

  教学了《认识负数》,因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课堂总体来说很顺。但课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不熟悉温度计?

  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容易,但在练习中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认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这样处理这方面的教材,我想应该好一些:

  加强对温度计的认识,通过对温度计上刻度特点初步感知意义相反的数量。

  (1)不要忽视对温度计上摄氏度与华氏度这两种刻度的区分。至于两种温度有什么异同,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去了解。

  (2)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单位,能根据刻度上大格与小格的划分推算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3)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以0刻度为分界线,上下均有同样的数字。这为突出零上与零下起关键作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0的两侧,相同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例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通过观察三个地方气温在温度计上的表示,知道表示零上和零下这样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用以前的数无法表示,使新知的教学呼之欲出,感受“+4”和“—4”两种表示数的方法的需要与重要。在此基础上掌握读写方法,知道“+4”可以写成“4”,正号可以省略。

  3、例2通过生活中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海拔高度,进一步掌握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此时并未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仅仅是学习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与读法。这令我在教学中很难把握,因为常常会在此时冲口说出“正数”与“负数”两个名称。

  “以海平面为分界线”这是本题的关键,它既沟通与上题“以0为分界线”的联系,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地海拔高度为何要用正负数来表示的重点。我在教学时先出示图,然后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量起的?学生有多种答案:山脚、平地……然后通过读题了解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从而引出“以海平面为分界线”,高于海平面的记为正,低于海平面的记为负。

  4、利用对课上所接触到的数分类,将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量抽象出来,完成两个概念的学习。

  在分类过程中进行两个概念的对比,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各自特征,强调正、负数与0的关系。完成练一练,巩固这一知识点。

  5、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新知。

  6、堂上检测。五年级的教学与中低年级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练习量,将练习课融入到新课中。

  7、及时总结评价

  (三)

  “认识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师,还指引了教学方向。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

  本课力求较好的处理探索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做到能将体现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而那些接受性学习效果好的内容则通过讲授学习,使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辅相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时,注意引导学生从观察温度计入手,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归纳得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负数后,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人们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做+3℃,零下3摄氏度记做—3℃”,用讲授法教学正负数的读写。在试教时,我们也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和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我们尝试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个教学方法。这样做既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自主探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上还有一些“规定”。知道规定一种量为“正”,那么与它相反的量就为“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有的时候,这个过程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人为补充,教师要为这个过程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这个准备越充分,学生接受知识地就越容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包括正确的学习方式等。因此,判断此时的接受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将这个内容具体化,运用于实践,最终构成知识网络。当然,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与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一方面自主探究学习要以接受式学习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探究式学习也成为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因此,在这节课中,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迁移的认知策略提供可能,使学生的记忆具有丰富的再生力。

  三、设计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要注重情景,讲究实效。本课围绕教学重点,提供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安排了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新知,内化对负数的认识。与最初呈现方式单一、只是少部分人参与的练习设计相比,前者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四)

  《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从教材出发,联系生活,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熟悉而又觉得有趣味的教学过程。

  一、从游戏出发,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从“反着说”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学生玩得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建立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意识。接下来,我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信息记录相反意思的量,从而引出了负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读、写负数,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说说负数在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学生将负数置于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中。这一过程分两个阶段完成:首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负数?其次结合你自己的理解,举一些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如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海平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巧妙利用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这节课上,在对学生进行负数产生史介绍时,让学生感受到 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加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引导反思错误原因,解决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难点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温度计上表示—11度”,对于这一温度的表示,学生经常会错误地表示成—9。对于这一表示错误我让学生进行反思,查找错误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领会用负数表示时的思考方法。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方向,其次确定数的表示位置。通过这样的处理我想学生对于“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征会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学中,有需改进的是:本自认为学生对“温度计”比较熟悉,而经过教学,发现学生不能很快地判断出气温。我想应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将其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初步借助生活经验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在数轴上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想,如果这样处理会更易于分散难点,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

  (五)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从学生出发去导入新课。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原本的设想是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再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但是从问了几个学生后发现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在温度计上看数据的认识与读出正确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我想首先在教学课件与教材的不统一,特别是不同学生书本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2摄氏度,半格与一格的区分比较模糊。

  我发现需要自己对将开始的教学进行调整,同时带来了影响整个过程中的连贯性的。首先来源于自己对教材认识的不同见解。第一的不同:教学引入的不同,一开始是应在学生回家认识温度计的前提下进行,(出示:温度计)让学生介绍一番对温度计,以此引出摄氏度与华氏度的认识,并及时进行引导设疑:那你知道在我国是用什么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摄氏度表示的温度。并与学生一起来认识一大格表示10℃,每一小格表示2℃,举例巩固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例一的过程。这样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用的,分散了教学实际的难点,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的安排,学生反应的效果比较好,学生的表现是乐于于此,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重点。于是教学引入,想以北师大(四年级下)中的“生活中的负数”为开头,首先从词语入手,理解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的举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教学例1的过程,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多样化的生活素材中,感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具体数量的意义是相反的,体会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通过引进负数来进行简洁的表示。但学生的反应没有自己预设的出彩,自己的教学语言还需加强以及学生的常规练习。

  自己的教学想法在于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例1三个城市的温度,引出用数学的符号来表示更加简洁,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内需。自己设计了但从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如此的需求,如果把练习一第三题提前到教学例2的教学内容中,可能效果更好:先写正数与负数——分类——引出概念——0的新认识。课堂上采取的方式多样,有回顾新知,有用手势表示是否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还平面。反正新的教材还有许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研究学习的地方。

4、《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数学第六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进行备课时,自己有点发怵,不知道怎么进行教学,很是困扰,对于突破重难点,有点点的`不知所措。

  例1的教学从熟悉的商品价格出发,让学生从具体情境来初步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5分,4角8分可以写成0.05元和0.48元?”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通过引导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可以写成0.01元,学生能有所理解。例2的教学,进一步明确百分之一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但是在引导上,我自己不知道怎么过渡,在抽象出小数意义时,有点生硬,导致学生在自己观察分数与小数联系的时候,没有能自己抽象出百分之几表示两位小数。另外,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换算还存在问题,这个在前一单元就有所体现。整个新授上下来的感觉就是,很强硬,硬把小数的意义灌输给了学生。还有一个就是,在新授之前,应该对一位小数做个复习,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一位小数的意义。我想如果复习一下的话,可能教学效果会好一点。在练习的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多说小数的意义,大部分学生能说,但是换个题型或者问法,部分学生就有困难了。还有在练习中,还出现一个问题,在数立方体时,学生也有数错的,不知道如何去数,还有的学生不能把它想象成一个立体图形,只数了面。对于本来就没把握的课,加上一些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感觉很糟糕。还需要多看看,多学习。

5、第七册《角》数学教学反思

  思考问题:

  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背景介绍:

  “角”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明确角的大小以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初步能力。借此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学生与生活的关系。

  案例简述:

  首先是认识射线、直线。

  课的开始,屏幕上便出现了线段、射线、直线、角这几个图形,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还没等我说明要求学生就已经说了出来,能说当然是好事。

  接下来,就让学生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并说出它的特点;然后延长线段的一端就得到一条射线,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用多媒体演示手电筒发出的光,就可以看成是射线,从而来认识射线的特征;再延长这条线段的另一端就得到一条直线。通过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

  其次是认识角。

  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说角、折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说角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折角是通过动手,让学生用白纸折一个角,体会怎样的图形才是角;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做角是让学生用两条硬纸板和大头钉制作一个可活动的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做好的角来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就要下课了,看着孩子们那活动的认真劲,我很高兴,因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确实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

  案例反思:

  在课后返回教室的途中,班内很活跃的陈超同学轻声地对我说:“老师,我还想去电化室上数学课。”面对这孩子坦率的`话语,我真的感到好惭愧。虽然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待改进,但是孩子们爱上这样的数学课呀,看来我平时的课堂教学确实还需要不断改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身边的生活情境,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点评:

  要活化数学的教学,优化学生的发展,就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提供有趣味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多样化素材,使学生感兴趣,有感而发,有趣而学。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可以学数学,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这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6、第二册数学《读出钟面上的时间》的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第二册数学《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第二册数学《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学反思目标介绍: 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意味着一是知道要读准钟面上的时间,就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二是掌握读出时间的具体方法:用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内容分析:《认识时间》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必备知识,也是以后学习其它时间单位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钟面的初步了解,会整时、几时半的认读。由于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能否认,我们的学生确实有个别学生是认识几时几分的,但大部分的学生对几时几分还是不认识的。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且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要熟练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认读时间的方法。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具体方法,既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又会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难点是在认读接近整时时刻时很容易出错。

  要能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就要熟悉钟面上的刻度,观察到钟面上有12个大格,对应着12个数,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时针转过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过一大格是5分钟。分针转过一小格是1分钟。也就是说,刻度1可以表示两种含义:当它表示时针的刻度时,它表示1时,当它表示分针的刻度时,表示5分。

  读钟面上时间时可以先看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对应多少分来确定是几时几分。也可以先根据分针位置确定是多少分,再根据时针来确定是几时几分。可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一些比较特殊的时间,用1分1分数结合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一般的时间。对于每一大格,5分是最基本的单位。所以先教学几时5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读更一般的时间。例如:认识6时25分,先看时针指在6和7之间,所以可以确定是6时多,在看分针指向刻度5,对应的是25分,所以这个时间是6时25分。读出一般时间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出4时15分,再接着数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出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

  钟面上分针对着5、6、7等等,学生很难一下子读出来是多少,原因在于,对一年级没有学过乘法的学生来说,确实感到比较大的困难。 这样就要突破以半时(30分)为起点再接着往下数小格。尤其是读时间几时45分至几时59分时特别要注意学生读法。

  策略介绍:

  1、进行对口令的游戏活动,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加深学生对这一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辩论赛:例如甲方8:55,乙方9:55,甲乙双方想办法说服对方。正反方学生可能会想到把8时55分和9时整这个时刻进行对比来认读,也可能会通过实物演示来说服对方先拨到8时整,然后拨到8时30分,最后拨到8时55分。)

  3、学生自己动手拨钟:从整时开始往后拨,一边拨一边说,随时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状况。

  4、可以采取顺数:一小格一小格数;也可以采取倒数:例如1:19就是1:20倒数1小格,20-1=19。

  5、延长分针的`尖尖线,以便准确读出几分。

  6、差多少就到9时了,可以上此课前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过度训练:熟练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背5的乘法口诀;熟悉了1时30分,时针过了1,分针指向数字6,当分针指向数字5时,就是少了5小格,少5分,30分减5分就是25分。同时训练一些语言:快9时了,过9时多一些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减低上课的难度。

  7、注意在教学9:05的电子表的表示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但还是读作9时5分。

  8、当看到分针不指在数字上的时间时,可以先找到离它比较近的数字上的时刻,然后一分一分数到准确的时间,或者用加减的办法也可以。

  9、当分针不指向12,就先看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准确读出几时几分;当时针指向接近钟面上的数字刻度时,要看分针是不是已经指到了12。

  实施情况:

  认读几时55分,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如书P82做一做第1题最后一个钟面8时55分很多同学往往会认读为9时55分,究其原因,只因此时时针已非常接近9时,所以很多学生在认读的时候出错的机率就大了。 在此我设计了让对的一方和错的一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自己找办法去说服别人,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思维方法原来竟然如此之多!

  辩论:书P82做一做第1题最后一个钟面8时55分

  红队:坚持8时55分 蓝队:支持9时55分

  (1)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一队号称红队,另一队号称蓝队。

  (2)两队展开激烈的辩论。

  红队1:分针指向刻度11,就是55分,时针没超过刻度9,所以就是8时55分。

  蓝队1:老师说过,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读几时,现在分针指向数字11,所以应该读9时55分。

  红队2:时针指向几读几时没错,但现在分针还没指到12,就不能读成9时。

  蓝队2:只有时针指在8和9之间,才能读8时,现在时针已经指向9了,所以就读9时55分。

  红队3:尽管时针指向9,但分针还没指到12,所以还是8时多,没到9时。

  蓝队3:我延长了时针,延长线在9与10之间,因此读小不读大,应读9时55分。(一看他的延长线非常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第二册数学《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第二册数学《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学反思红队:------处于沉默中。

  蓝队:一片欢呼:我们赢了!YEH!

  师:请你们拿出钟:拨到8时,然后慢慢拨分针,一直拨分针指向刻度11,看看时针是怎么变化的?

  红队4:我知道了,分针转一大圈,才是1小时,现在还没转完一大圈,所以还是8时多,应读8时55分。

  红队5:你看,我们从8时开始拨,接着拨到8时5分、8时10分、8时15分------一直拨到8时55分,现在的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和我们书上是一样的。所以就读8时55分。

  红队6:对,这样拨下来,分针还在刻度11那里,时针就已经指向9了,要等到把分针拨到刻度12那里,才能是9时,所以现在还没到9时,还是8是55分。

  蓝队:(一直处于沉默中)

  红队7:老师,我们也可以先把钟拨到9时,然后把分针往回拨1大格,就是少了5分钟,9时少5分就是8时55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读准钟面上的时间,特别要注意什么?

  生1:要看准时针和分针所指的位置。

  生2:数小格时,要细心,不能数错。

  生3:接近整时数时,不能读大了。

  小结:时间不是整时数时,重点看时针的位置超过几,就是几时多,多了多少分,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

  成败分析:

  本课策略有几点成功之处:

  一是通过对口令游戏,大大提高了读分钟数的速度和准确度。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地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难度比较大,很容易数错。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耐心有限,拿3、4个5相加还可以,再多加几个就不认真了。因此通过对口令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熟悉了几个几是多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能很快读出钟面上的分钟数,同时降低了数格的错误率。例如:6时20分,熟练几个几是几的学生很快就知道用4个5是20。

  二是通过辩论能很好地突破难点,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以上辩论不难看出,学生对于辩论,很感兴趣,他们凭着兴趣,非常自觉、自愿地探究、发言,这个辩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到非常快乐,从而真正体验了学数学的乐趣。

  三是综合以上策略,学生读取时间时的方法很多。例如:7时37分。(1)分针指向7多两小格,就是7个5分是35分,再加2就是37分。(2)分针指向6是30分,再用30+5=35,35+2=37。(3)分针指向比8还少3小格,8个5是40,40-3=37。(4)分针指向6是30分,再往后1小格1小格数(31、32、33、34、35、36、37)到分针指向的那一小格就是37分。(5)从12往后5分5分数到35分,再往后1分1分数到37分。(6)从12往后1分1分数到37分。

  四是学生在做练习时几乎都会用笔尖和直尺把分针延长,提高了读钟面上时间的准确度。

  五是对于本课的难点,学生还能结合估时来突破。因为课前有训练:差不多几时、快到几时、过几时多一些、几时多这些词语,所以当学生在判断到底是9时55分还是8时55分时,又增加了判断的方法和依据。例如:8时55分,尽管肉眼看上去时针指向9,但分针还没指到12,就不到9时,还是8时多;或差不多9时,也就是还没到9时,比9时还少点。

  六是学生通过动手拨出时间,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产生用数学---看钟的意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改进策略:

  如果以后还再教一年级学生认读时间,我会让所有学生提前把5的乘法口诀背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读出钟面上时间的速度和准确度。

  (备注:文中的策略介绍这部分内容是我们一年级活力组团队全体对员经过讨论后的共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