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四次备课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四次备课教学反思

2023-06-15 11:42:14

  《李广射虎》四次备课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四次备课教学反思

1、《李广射虎》四次备课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采用的是“文包诗”的形式,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篇课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以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来促使学生理解古诗,欲通过教师的教来达到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自第二次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始,我着重以此为切入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计教学方案

  1.让学生充分质疑,激发学习兴趣。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课题、古诗来充分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整理、归类,随即输入到电脑中。但在第一次试讲时,没能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全、提得更深入些,以致于在课中打断学生思路,掺插进去。

  2.解疑(自主、小组学习)→边质疑边解疑。小组学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本节课学习目的完成效果。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方案中,我没有在其中涉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方法。故学生在试讲中进行分组学习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缺乏教师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学习效率不高。我想这一环节接下来应着重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作为组员参与到其中一组或两组的讨论之中,通过与他们的对话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之中,但这一过程不是一时之功,需要长期积累。

  3.汇报交流(释疑)。这是学生学习情况得以展示,以及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重要过程。此环节中,除要指导学生清楚、浏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古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诗。由于学生汇报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必须熟悉在课前预测各种汇报情况,以使在课堂上以不变应万变。在试讲时,到这一环节我却乱了头绪……

  我想,在学生汇报时,可请一组的发言人发表见解,其成员可补充,如其他小组有意见也可直接参与,达到点面辐射。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理解相关的诗句,朗读指导可穿插进行,但要体现出层次性(主要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评价,表演,范读等方式)。

  二、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以文解诗,以读促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本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当然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自我感悟、总结。在试讲时,此环节在教学中有所反应,但不明显,效果不佳。我想也许是教师语言不够明确、简炼,思路不够清晰所致。

  三、适时运用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教师个人良好素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进一步提高,但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语言的情真意切,使学生乐于接受;评价语言应富于变化、幽默风趣,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备课时,我深切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能体现。

  四、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

  1.深钻教材,驾驭课堂。记得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说过:“一篇文章我至少要读上七、八遍……”我想不仅是要把课文读通,更是要通过读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在读时,体会哪些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重、难点。但可惜的是,在此方面我却用功甚少。

  2.注意以教师为载体,提供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本节课主要通过小组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小组学习或汇报交流时,学生难免会意见、看法不统一,当在交流中体现出来时,教师应适时引导,或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如:一学生质疑“李广明明没有射中老虎,但课文题目的‘虎 字为什么没有加双号呢”?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举手示意回答,当时我把这个解释的权利“甩”给了学生,让他们相互对话、交流。但可惜的是,我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发表见解,一个绝好的教学时机就这样被错过。

  3.切忌打断学生思路。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或表达时,教师不宜在其中穿插自己的想法来左右学生的想法,除非学生的思路偏离主题。比如当学生正在汇报本小组确定的学习内容时,我却打断说:“稍停一下,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当人们得知李广射中的是石头而不是老虎时,反应如何 ?”当时学生虽然思维跟着我转动,但却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发挥,《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何在?

  五、注意教师个人的感染力,把握教学时间

  1.严禁拖堂。此次试讲,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延长了课堂时间。今后的日常教学我也应注意,避免此种错误再次发生!

  2.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可直接感染学生,从而掌控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我的语气过于生硬,表情不太自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四次反复备课,感慨颇多!随着教学设计反复修改,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学生。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想我应该持之以恒!本次试讲借用的是三、二班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表现我只能说:“太棒了!”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维的跳跃度都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我也从中受到启示,或者说是惭愧:功夫在平时!为宋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喝彩!

2、《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课文由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赞美了“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

  《塞下曲》这首诗孩子们早在上学期就熟读成诵了,也能大体了解诗意,所以教学的重点定位是“体会诗境,领悟诗意”。本文的中心词是“神勇无比”,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到“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这一中心句,再请学生围绕“神勇无比”,用浪线画出能表现出李广的“神勇无比”的句子,引入“文”的学习。学生找出“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动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表演射虎的一系列动作:拈、搭、运、拉。指名同学边做动作边读,通过自身动情的表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同时也懂得文章在写作时动词运用的准确性,习得写作方法。

  在对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有了理解之后,请学生再好好地读一读《塞下曲》这首诗,对照课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商讨,古诗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3、《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中,先通过闭书回顾预习,说说课文讲的事件,然后引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根据古诗和>故事,在文中质疑,有个别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不理解,提出“李广不是神箭手,因为他没有射中老虎,而射中了石头。”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发点,我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李广的神力,了解了李广的英武。然后在由这个问题引导到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射箭时的背景,明白“林暗草惊风”的环境,在朗读中深化了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明了了本文中的故事和诗歌都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

  本文的“文包诗”形式,可以借鉴用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所以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文的结构,了解了第一段中写了古诗作者和古诗内容,第二段中写了诗中人物的背景。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故事讲述了古诗的意思。

  我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全篇的教学以“诗”为重点,以“神勇无比”为抓手,想象神勇无比的人是什么样的,李广是神勇无比的人吗?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最后,又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出李广的神勇无比。我最后又补充了王昌龄的《出塞》,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4、《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六册第8课《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文章通过描绘卢纶的《塞下曲》一诗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诗的后两句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课文对诗末句对应的描述是“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课文作者把“没在石棱中”解释为“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从表现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来说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如果要帮助学生理解原诗却不妥当。“石棱”的“棱”在新华字典上有两个解释:一是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接连的部分;二是物体表面上的条状突起:如瓦棱。诗中的“棱”字显然应取第一种解释,是石头的面与面的相交处,国画中有山石纹理一说,这里的石棱就相当于山石的纹理处。

  当堂教学时,我直觉地感到文中的解释不妥,因为一支靠人力射出的箭硬生生没入顽石中且使训练有素的将士也拔不出来,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描写,不是流传有绪的历史故事。当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读书一定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书上说箭深深地扎进石头我觉得不妥,我们把它改成石缝吧(因为我怕学生不理解什么才是石头面与面的相交处),学生很支持我,就按我的改法把句子重读了一遍。

  课后,我再细细一想,才感到我的改法比原文还差,如果是“石缝”则必然有大有小,且李广即使射进很小的石缝也让人感到少了几分神力。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把课文的句子改为“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棱里”,然后老师再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让学生理解何谓“石棱”,它与“石缝”有何不同。这样既未改变诗句的原意,又让学生多积累了一个很有用的词--石棱,它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了石头某一部分的位置,简直找不出第二个同义词了。

  做语文老师的也许就要在这些小处着力,才能用智慧点燃智慧。

5、《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先来读一读一位经济学家是如何从这个故事中讲述救治大西北的:李广射虎的故事的这样的:“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李广,号称飞将军。李广善射,且臂力过人。李广领兵出征匈奴时,夜晚巡营,见一老虎,拔箭射击队之,箭穿虎背。天明后再到现场去看,原来是一块石头。再射石不能入。”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李广的臂力其实是可以射穿石头的。但当李广已经知道那是石头,不是老虎于是他先有了不可射穿的心理(失败心理),用力自然小了,所以射不穿石头。如果我们在“救治大西北”这一件事上,先有了失败心理,未曾进行已经认为不可能,就不会成功了。也许这位经济学家的认识与本文格格不入。但我们应该认识整个李广射虎的完整故事,因为这会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后会有着更多的思考。这篇课文是从唐卢纶的诗开始的。

  卢纶写这《塞下曲》是六首,这是六首之二。为什么要选李广,其实整体阅读卢纶的诗,赏析这几首诗,你会发现卢纶写这些诗也有着极复杂的心理。也许这与本课无关。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写的是李广。李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可写之人,写他的形式多样化。今年春节前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也有许多集讲述着李广,并且有专门一集拍摄了《李广射虎》,虽然电视剧与史书上的记载有些出入,但多个朝代、不同人不同形式书写这个人,说明李广有可写之处。而用诗的形式写李广,应该是最独特的,因为古诗的字少而简洁,字字都是“金”,课文后面几段的解释足以证明这一点。

  看看这二十个字,平白如话,古诗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以及现代文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文包诗的体裁,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把课文负载的基本完成后,也可以尝试着习作训练。因为这样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古文就放在那里,后面文字既是解读古诗的,也是一篇现代文,把古诗与现代文放在一起比较,其实可以唤醒学生更好地写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能够感受这种比较是有意义的。

  本文前面,整体引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这篇文章没有写完,也就是说古诗写李广并没有写完,古诗给予人的思考很多,我们可以进一步沿着这篇文章思考下去,写下去,这样教学也其实也重视了文与史的整合。如果在教学中,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卢纶的塞下曲剩下的那几首诗,引导他们以这篇文章的样子,写一写,相信同学们也会感兴趣的。

6、《李广射虎》四次备课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采用的是“文包诗”的形式,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篇课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以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来促使学生理解古诗,欲通过教师的教来达到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自第二次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始,我着重以此为切入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计教学方案

  1.让学生充分质疑,激发学习兴趣。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课题、古诗来充分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整理、归类,随即输入到电脑中。但在第一次试讲时,没能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全、提得更深入些,以致于在课中打断学生思路,掺插进去。

  2.解疑(自主、小组学习)→边质疑边解疑。小组学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本节课学习目的完成效果。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方案中,我没有在其中涉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方法。故学生在试讲中进行分组学习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缺乏教师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学习效率不高。我想这一环节接下来应着重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作为组员参与到其中一组或两组的讨论之中,通过与他们的对话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之中,但这一过程不是一时之功,需要长期积累。

  3.汇报交流(释疑)。这是学生学习情况得以展示,以及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重要过程。此环节中,除要指导学生清楚、浏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古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诗。由于学生汇报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必须熟悉在课前预测各种汇报情况,以使在课堂上以不变应万变。在试讲时,到这一环节我却乱了头绪……

  我想,在学生汇报时,可请一组的发言人发表见解,其成员可补充,如其他小组有意见也可直接参与,达到点面辐射。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理解相关的诗句,朗读指导可穿插进行,但要体现出层次性(主要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评价,表演,范读等方式)。

  二、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以文解诗,以读促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本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当然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自我感悟、总结。在试讲时,此环节在教学中有所反应,但不明显,效果不佳。我想也许是教师语言不够明确、简炼,思路不够清晰所致。

  三、适时运用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教师个人良好素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进一步提高,但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语言的情真意切,使学生乐于接受;评价语言应富于变化、幽默风趣,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备课时,我深切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能体现。

  四、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

  1.深钻教材,驾驭课堂。记得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说过:“一篇文章我至少要读上七、八遍……”我想不仅是要把课文读通,更是要通过读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在读时,体会哪些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重、难点。但可惜的是,在此方面我却用功甚少。

  2.注意以教师为载体,提供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本节课主要通过小组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小组学习或汇报交流时,学生难免会意见、看法不统一,当在交流中体现出来时,教师应适时引导,或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如:一学生质疑“李广明明没有射中老虎,但课文题目的‘虎 字为什么没有加双号呢”?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举手示意回答,当时我把这个解释的权利“甩”给了学生,让他们相互对话、交流。但可惜的是,我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发表见解,一个绝好的教学时机就这样被错过。

  3.切忌打断学生思路。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或表达时,教师不宜在其中穿插自己的想法来左右学生的想法,除非学生的思路偏离主题。比如当学生正在汇报本小组确定的学习内容时,我却打断说:“稍停一下,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当人们得知李广射中的是石头而不是老虎时,反应如何 ?”当时学生虽然思维跟着我转动,但却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发挥,《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何在?

  五、注意教师个人的感染力,把握教学时间

  1.严禁拖堂。此次试讲,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延长了课堂时间。今后的日常教学我也应注意,避免此种错误再次发生!

  2.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可直接感染学生,从而掌控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我的语气过于生硬,表情不太自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四次反复备课,感慨颇多!随着教学设计反复修改,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学生。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想我应该持之以恒!本次试讲借用的是三、二班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表现我只能说:“太棒了!”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维的跳跃度都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我也从中受到启示,或者说是惭愧:功夫在平时!为宋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喝彩!

7、《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3、诗文结合,感受“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抒发敬佩之情

  我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由古诗《塞下曲》引出主人公李光将军由诗入文,复习导入。接着诗文结合,感悟人物。将古诗与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感悟人物形象。先自读再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接着抓住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从(一)环境描写(二)射虎动作的描写(三)将士们的反应三大板块精读感悟。

  在感悟(一)环境描写时,我一开始设计的问题是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结果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朗读时也并不能读出那种意境。后来,我设计了三个读的层次:读好词语,读懂句子,读出意境并用音乐加以渲染。接着,抓住“警惕的目光”感悟李广的沉着机警。

  在感悟(二)射虎动作描写时,为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我采用填动词、演动作、读句子三个层次感悟、体会。先范读,再练读,指名读,具体指导,集体读。老师的范读放在最有效的时机。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在感悟(三)将士们的反应时先理解大家惊的是什么呢?再把这分惊讶读出来。

  三个版块都是先理解文,再理解诗,读读课文,品品古诗,文诗结合,最后诵读古诗,水到渠成。

  后通过《出塞》的延伸,加深学生对李广将军的进一步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完整紧凑,始终围绕课堂预先设置的目标展开教学。

  本课教学中,我已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但总觉得还不能顺心地使用评价语,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中,我还要虚心吸收他人的成功之处、优秀之处。

8、《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课文由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赞美了“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

  《塞下曲》这首诗孩子们早在上学期就熟读成诵了,也能大体了解诗意,所以教学的重点定位是“体会诗境,领悟诗意”。本文的.中心词是“神勇无比”,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到“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这一中心句,再请学生围绕“神勇无比”,用浪线画出能表现出李广的“神勇无比”的句子,引入“文”的学习。学生找出“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动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表演射虎的一系列动作:拈、搭、运、拉。指名同学边做动作边读,通过自身动情的表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同时也懂得文章在写作时动词运用的准确性,习得写作方法。

  在对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有了理解之后,请学生再好好地读一读《塞下曲》这首诗,对照课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商讨,古诗理解就水到渠成了。